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详情
微动态丨“胡婆”卖瓜:上过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动晚宴的天兴洲西瓜,快来摘啊!

来源长江日报   2023-06-29 08:11:02

“胡婆”卖瓜:上过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动晚宴的天兴洲西瓜,快来摘啊!

武汉入梅后,胡翠平的心就一直悬着。她在天兴洲种了约380亩西瓜,6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天兴洲西瓜的上市季,也是武汉的梅雨季。看着满园西瓜,胡翠平喜忧参半:“瓜地里已经有4万斤西瓜滞销。下周,地里又有近30万斤西瓜成熟。我一看天气预报,未来一周又是雨水天,你说多愁人。”

6月25日,胡翠平向长江日报记者提出,“能不能帮天兴洲的瓜农呼吁呼吁,趁着天晴,邀请市民上岛摘瓜。天兴洲西瓜皮薄、瓤甜、水分足,肯定好吃。”电话里,胡翠平开始推销起自家的西瓜。


【资料图】

很多武汉人都知道天兴洲的西瓜好吃。2018年,天兴洲西瓜曾亮相于外交部举办的湖北全球推介活动晚宴。天兴洲这么好的西瓜,瓜农却年年愁销路。

瓜农怕下雨

6月26日,记者驱车前往天兴洲。岛上人烟稀少,随处可见一人高的芦苇。夏至已过,烈日炙烤下的岛上寂静无风。直到我们拐入瓜博园,买瓜的热闹才打破了小岛上的寂静。

“老板,黄皮黄瓤西瓜怎么选?”

“老板,2元一斤的西瓜和4元一斤的西瓜有什么区别?”

……

胡翠平在天兴洲种植了约380亩西瓜。 记者张维纳摄

天兴洲瓜博园,20余位顾客正在瓜棚选西瓜,老板胡翠平忙着给大家称重算账。胡翠平虽然戴着一副眼镜,但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看得出她长年累月在和土地打交道。2012年,因丈夫在武汉工作,胡翠平从老家山东济宁来到武汉陪孩子读书。“2016年,孩子考上大学后,我闲着没事,丈夫建议我来天兴洲种西瓜。”半路出家干农业的胡翠平也坚信,好瓜会有好市场。

“天兴洲瓜博园就是我家的菜市场。”陈女士是胡翠平家的老顾客,这次单位组织团建活动,她建议大家一起来天兴洲采摘,正在瓜棚选西瓜的20多位顾客,都是她的同事。

胡翠平在瓜博园种了10个品种的西瓜,既有普通的红瓤西瓜,还有不常见的黄瓤西瓜。黄瓤西瓜又分为绿皮黄瓤和黄皮黄瓤。

一上午,胡翠平的瓜博园客流不断,有人一次性买了300斤西瓜,还有人专挑稀有的黄瓤西瓜,打算送给亲朋好友。

胡翠平和工人将成熟的瓜提前采摘放在瓜棚,供顾客挑选。 记者张维纳摄

眼前的景象,让记者不禁怀疑胡翠平在电话里的“卖瓜求助”是否真实。

“天晴的时候,我家的瓜确实不愁卖,但就怕下雨天。”作为瓜农,胡翠平比普通人更关心天气变化,“你看天气预报,下周全是雨水天。”

瓜农最怕下雨。雨水天气,快成熟的西瓜不仅容易“炸瓜”,品质也会下降。“连续下两三天的雨,一亩地的西瓜就能减产一大半。原本一亩地能产4000斤西瓜,最后只剩下千把斤。”胡翠平解释,“一下雨,天一凉,吃瓜的人也少,西瓜自然不好卖。”

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原本是瓜博园的销售旺季,但一连3天下雨,胡翠平只卖出了2000多斤西瓜,比她的预期少了一半。

天兴洲愁卖瓜的不仅只有胡翠平。记者走在岛上时,一位老人主动迎上来说,“我家地里有丝瓜、茄子,黄瓜,都能采摘。我家西瓜下周也熟了,到时候你也来,我给你便宜价。”老人姓李,今年70岁,前些年在武汉市内做清洁工,两年前回到岛上经营家里的几亩地,种了两亩西瓜、两亩蔬菜。西瓜下周就要成熟,老人还未找到销路。她还担心,快熟的西瓜能不能扛得住未来一周的雨水天。

在老人家的隔壁,瓜农王琴正顶着烈日采摘成熟的西瓜。她种了6亩西瓜,每亩能产5000斤。“收成不错,但不好卖。”天兴洲交通不便,岛上居民和游客进出难、运瓜难,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瓜农主要靠顾客上门采摘。和胡翠平一样,王琴也想趁着天晴,能有顾客上岛买瓜。

好瓜不好种

天兴洲瓜地里的西瓜。 记者张维纳摄

这不是天兴洲瓜农第一次犯难。每年梅雨季,天兴洲瓜农愁销路的事都会引起媒体关注。

天兴洲由长江上游泥沙冲积形成,四面环水,成为武汉夏天一个昼热夜凉的“特区”。土质松软肥沃,耕层深厚,透水性强,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对西瓜的生长极为有利。一般情况下,天兴洲的西瓜含糖量比其他地区高2到3度。因此,天兴洲也被称为“江心瓜洲”。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江小气候,在成就天兴洲西瓜品质的同时,也成了天兴洲发展西瓜产业的“绊脚石”。

“天兴洲独特的气候条件决定了西瓜种植的特殊时间。”武汉市洪山区天兴乡公共服务办公室负责人王昆介绍,天兴洲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是种瓜优势,但也是避不开的劣势。

相比武汉市其他区域,天兴洲昼夜温差大,种植西瓜的时间要比其他区域晚10天左右。“3月上旬,蔡甸区已经开始种西瓜了,但天兴洲要等到3月底或4月初。”王昆介绍,蔡甸区种瓜早卖瓜也早,每年6月,梅雨季来临时,蔡甸的大部分西瓜已经快要卖完,而天兴洲的西瓜才开始集中上市。

“每年夏天,媒体都会关注天兴洲西瓜的销售情况,但我们不能一到西瓜上市就找媒体帮忙,也得自己想想出路。”采访时,有瓜农向记者感叹。

目前,天兴洲一共种有2500亩左右的西瓜,多为小拱棚种植。曾有专家建议,天兴洲可以改大棚种西瓜,降低梅雨天气对西瓜的影响。

顾客正在胡翠平家的瓜博园内挑选瓜。记者张维纳摄

这个建议在天兴洲似乎并不可行。“天兴洲是武汉的行洪区,如遇洪水,瓜地遭洪水一淹,大棚直接都冲跑了,农户哪受得了?”王昆算过一笔账,建一个标准大棚,一亩地的大棚建设费用1.2万元左右。假如一个农户种10亩瓜,仅大棚建设成本就得12万元。

胡翠平是天兴洲的种瓜大户。2016年,她在天兴洲牵头成立了有机蔬菜瓜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经营瓜博园。胡翠平租了380多亩地,投资了280万元,试种了102个品种的西瓜,还给西瓜搭了大棚。那一年,西瓜成熟时,武汉遭遇洪灾,天兴洲低洼地区一度被洪水淹没,胡翠平瓜园损失惨重。“那年年底,我们将瓜博园重新打理,口袋里一分钱没剩,为给工人结算工钱,我把在武汉市区的房子抵押了出去。”胡翠平说。

2017年,胡翠平重新搭起大棚种西瓜。4月,一场大风将大棚全部刮破,棚里是刚种下的西瓜苗。那年,直接经济损失50多万元。

2018年,武汉又遇冰雪灾害,一场大雪将大棚几乎全部压坏。

2020年,胡翠平刚卖了一个月的西瓜,再次遭遇洪水来袭,瓜地打了水漂。

种西瓜8年,合作社遇到过水灾、风灾和雪灾,其他12位股东相继退股。“老话说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么多年,我就像陷进了泥潭。”种西瓜8年,胡翠平不仅没赚到钱,还欠着150万元。

胡翠平也曾想过放弃,但有时放弃也不是一件容易事。2018年,瓜博园遭遇雪灾后,胡翠平打算收摊子不干了。谁知,她一打听,找工人清场都要20万元。“那我还不如拿着这20万(元)再试试。”她这一试,就跌跌撞撞走到了现在。

“我们是一家合作社,至少还有一些抗风险能力。对于散户来说,搭大棚种西瓜的成本更高、风险更大。”胡翠平介绍,天兴洲现在的西瓜多为利用小拱棚种植。

何以打造武汉名瓜

天兴洲的西瓜好,很多武汉人都知道,但天兴洲的西瓜如何走出天兴洲,却一直是个难题。

多年来,“西瓜专家”、武汉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胡江勇一直关注着武汉本土西瓜的种植情况。在胡江勇看来,天兴洲的西瓜有网红的潜质,但缺乏品牌化经营。

“天兴洲的西瓜不比‘南汇8424’差,但现在‘南汇8424’已经成为精品西瓜代名词。”胡江勇建议,武汉也可向上海学习,打造出属于武汉的精品西瓜。

和天兴洲的西瓜一样,来自上海浦东新区的“南汇8424”也种植在具有特殊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南汇区域。南汇三面环水,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较高。那里的土地是盐碱地,有利于西瓜的糖度积聚,因此西瓜质地松脆,鲜甜多汁。

“8424”品种的西瓜诞生后,全国各地都有种植,但浦东南汇在1988年引入“8424”西瓜后,种出的“8424”比其他区域都好吃,一举成为上海本地西瓜的当家品种,并冠名“南汇8424”西瓜。

2012年,为进一步规范“南汇8424”西瓜产业发展,上海市浦东新区农协会牵头,12家主营“南汇8424”的专业合作社(瓜果公司)联手组建了“南汇8424”西瓜品牌合作联社,引入优良种源,推广工厂化育苗,并实行生产管理的“六个统一”——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商标、统一包装标识、统一零售指导价。截至目前,品牌合作联社已发展成员单位36家,全区“南汇8424”西瓜种植面积7000余亩。

“现在,‘南汇8424’也成了西瓜界的名品。每年夏天,吃一口‘南汇8424’是上海人的心头好。”胡江勇介绍,上海的超市里打着“南汇8424”标识的西瓜都会比其他的“8424”西瓜贵不少。

“南汇8424”也不缺销路。每年初夏,上海人都盼着“南汇8424”上市。

“南汇8424”以基地直销为基础,不仅在盒马鲜生超市设有专柜,还开通了电商渠道,上海人能直接在网上下单。

“‘南汇8424’不够卖,天兴洲的西瓜却愁销路。”胡江勇坦言,和上海浦东新区南汇相比,天兴洲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并不差,但天兴洲西瓜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南汇8424”。

胡江勇介绍,2002年以来,天兴洲上的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或定居。如今,留在岛上的种植户年龄偏大,种植技术偏老套,选育的种子也不太合适,这些因素导致天兴洲西瓜难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天兴洲的西瓜如果要发展,就要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进行统一种植、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提升瓜农的抗风险能力。”在胡江勇看来,单纯靠一家合作社或农户力量远远无法实现。

8年前,人已中年的胡翠平开始在天兴洲上种瓜。那时,一直在城市生活的胡翠平对西瓜种植一无所知,但她内心坚信,“这么好吃的西瓜一定能卖得好。”转眼已8年,胡翠平用“摇摇晃晃”形容这几年的创业生涯。如今,53岁的胡翠平还在等待属于天兴洲西瓜的夏天。

提醒:市民如前往天兴洲采摘西瓜,请提前与瓜农联系,报备车牌号后再上岛。

(长江日报记者张维纳)

【编辑:丁翾】